方形蒙古包的結構形態
點擊:0 發表時間:2018-08-02
方型的房屋。最常見的是二間或三間平房,搭南北炕或東炕,和農業社會的房屋沒什么區別,可以說是一種土木建筑的蒙古包。這種蒙古包房蓋上葦草、蘆草或茅草,屋墻用磚、石、土坯,有的還用柳條編成的墻壁,內外再以搜黏土。屋內有一根柱子支撐著圓形房頂。有些地方在蒙古包的向陽處開有窗戶,里面砌火坑。這種房屋是部分開始定居生活的蒙古族人合二為一的產物。

我在草原上做田野調査時了解到,很少有某一戶地道的蒙古族人,其居所是由蒙古包直接過波到漢式房子的。當氈篷破損后,他們不再更新新氈,而是在網片狀的哈那的周圍造一道蘆葦籬芭,抹上泥土,有時還用石灰刷白,屋頂也搭在槺子上。門口設置帳幔,屋內灶已固定安裝。
外型象蒙古式的固定房屋兼有游牧社會的蒙古包和農業社會的方形土壁屋的特征。這種土木建筑的蒙古包兼有游牧社會的蒙古包及農業社會的方形土壁屋的雙重特征。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一帶多見這種房屋,當地人稱之為“獨貴”。
另有一種造型與之相似的方型住房,多用作倉庫,蒙語叫“崩布根格日”。作倉房的崩布根格日不留天窗,冬季遷徙時不帶走里邊的任何什物器具。

它的結構形式不言而喻是方型的,和傳統圓型的結構反差強烈。就有點象我們經常野外旅游的帳蓬。常見的方型蒙古包上半部分的結構有點象中國北方的帶房脊的屋頂,下半部分的結構是方型狀房屋的的結構。
這種結構形式的方形蒙古包,不僅是內蒙古地區經常使用,中國北方其他游牧民族也漸漸開始使用起來,這與定居生活的形成不無關系,如中國的新疆、青海和西藏地區王活的部分游牧民族也有使用這樣的半定居式的房屋的。
上一篇:蒙古包樣式與形態的種類與發展
下一篇:蒙古包與游牧環境的契合